A 大亞灣的防波堤,全長556米,放置了1萬4千多塊14~40噸大小不等的混凝土塊。別小看這些土塊,在建設時期中國的制造業還不夠強,很多東西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就連鑄造這些巨型“扭王塊”所用的水泥也是進口貨,一塊混凝土塊在80年代的制造價格相當于一臺彩電,也相當于當時內地一個大學畢業生三四年的工資總和。雖然昂貴,但它真的很重要,這些混凝土塊構筑的防波堤平均可以阻擋14米的海浪,最高處達16米。有人提出大亞灣會不會發生像日本福島那樣的海嘯事故,其實我國沿海區域的大陸架比較寬、面積廣,與日本的深溝類型不同,本身就不具備海嘯形成的條件。
A 我們的壓水堆核電廠不可能發生切爾諾貝利那樣的事故。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發生的事故是反應堆問世以來最大的事故,造成工作人員傷亡。我國核電站采用的壓水反應堆會不會發生這類事故呢?可以肯定地回答,由于結構和原理的不同,壓水堆不會出現這類事故。第一,切爾諾貝利核電站采用前蘇聯特有的壓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應堆RBMK-1000。堆芯由裝有金屬鈾的1663根鋯合金壓力管,穿過直徑12米,高7米的石墨砌體構成。這種堆的設計缺乏固有的安全性,有致命的缺陷,而壓水堆的設計是本質安全的,在物理原理上就不可能發生爆炸事故。第二,在反應堆的建筑結構上有巨大差別。我國核電廠的反應堆外面有壁厚1米左右,內襯6毫米厚鋼板的安全殼,即使反應堆出事故,安全殼也能把放射性物質包容起來,而切爾諾貝利核電廠則沒有安全殼,這才使得放射性物質可以“一飛沖天”,貽害人類。第三,由于管理思想和管理體制的不同,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缺乏像我們一樣普遍存在的嚴格管理。我國在這方面采取了嚴格的操作人員培訓、考核制度和運行管理制度來杜絕操作失誤。并且在核電廠設計中已經考慮了人的操作差錯,即使萬一操作失誤,核電廠也不會發生不可控的事故。最后一點,三哩島和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之后,國際核能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并實行了一系列改進企業安全文化氛圍的措施,使得核安全問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核安全對策也更加明確有效。
Q核電站的安全殼是如何起到安全“兜底”作用的?
A
核電站里有四道安全保障,就像俄羅斯套娃一層套一層,一關把一關,最后一關就是“安全殼”。您可以把安全殼想象成一個“巨型高壓鍋”,高59米,內壁是1米厚的預應力鋼筋混凝土建筑,預應力的原理就像緊箍木桶的鐵箍,里面有6毫米厚的鋼襯,鋼襯就是純鋼板,您可以把它想象成穿了一件純鋼打造、嚴絲無縫的鋼衣。在核電站設計中我們都會設置“兜底”機制,安全殼就發揮著最后一關的兜底作用,就算前面幾道都失效了,一旦有放射性物質泄漏的可能,都會通過“兜底”機制和設施進行及時處置。世界三次核事故中,三哩島和我們的技術一樣,放射性物質靠著安全殼來兜底,所以它沒有發生放射性物質泄漏,切爾諾貝利、福島和我們的技術路線都不一樣。我們正在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安全性能進一步提升,設計為“雙層安全殼”。雙層安全殼已經在實際的工程建設中應用,我們的臺山核電站就是雙層安全殼,現在工程建設正常推進中。
A 并非所有地點都適合建設核電站,核電站的選址所考慮的條件和因素非常高。核電站選址不僅需要考慮自然因素,而且還需考慮社會環境因素,前者包括選址地理位置條件、地震地質條件、工程地質條件等,后者則包括人口增長限制、應急撤離、避開飛機飛行航線、遠離重要國防設施以及放射性廢液和廢氣排放等。此外,選址過程中還必須收集和評價對核電站安全可能產生有害影響的有關現象的歷史資料,如火山活動、大風、沙暴、暴雨、泥石流、降雪、冰凍、冰雹及地下潛冰等。